找到相关内容155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茅蓬札记第三辑 圆因法师著

    ldquo;禅悦为食”之意境呢?一句弥陀圣号,包含三藏十二部,没有功夫那能意会,论语学而: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。”又云:“温故而知新。”  ...

    圆因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61166528.html
  • 追寻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——记少林寺下院新密超化寺阿育王塔(超化塔)

    论语》等儒家经典、《老子》等道家典籍,加之其师从南朝神仙陶弘景、北朝东魏国主号其为“神鸾”、他自号“有魏玄简大士”等,虽其书《往生论注》被奉为中国净土宗的圭臬,但其人到底是不是“净土初祖”,向存争论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22067957.html
  • 现象学视野中的中国哲学

    的识度,他将古代的‘信天游’、‘爬山调’一类的‘诗’视之为‘无邪’之‘思’,在‘韶’乐中体验带‘尽美又尽善’的境界。”“《论语》中洋溢的那种活泼气息即来自孔子思想和性格的纯构成特性,而后世儒家的...

    李广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5068547.html
  • 论唐初三帝的宗教政策——隋唐五代宗教政策研究之二

    十二月诏命“王公百僚皆习《老子》,每岁明经一准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例试于有司”;三是尊礼道士,追封王知远,拜访王知远的弟子潘师正;四是《改元弘道大赦诏》的内容与宣诏地点,由原来的“则天门”举行宣诏大典,...、《论语》例试于有司。”[5]卷5P99将道教经典与儒家经典一并定为明经科考试科目。仪凤三年(678)又下诏以《道德经》为上经。  高宗不仅尊崇老子和《道德经》,而且对于一些著名道士也是尊礼有加。道士...

    王洪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5368774.html
  • 王恩洋:心经通释

    大信。彼志士仁人之拨乱反正,济困扶危,出人民于水火之中而登之衽席,亦唯信心具足,不灰其志,不屈其行,故能百折不回,勇往直前,乃能排除艰苦而成大业也。论语有云,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,临大节而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0069131.html
  • 陈荣捷和他的朱熹研究

    承谕亦苦食贫。此吾辈之常,惟当益坚所守,庶不坠先讯为佳耳。”此其一生实践,坚守不移。……朱子之所以能为宋代以来中国学术重心,固不止在其理学之大成,而亦在其固穷守道之大德力。……《论语》“固穷”有“固定”与...

    崔玉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75669170.html
  • 禅与东西文化──思维角度的检视

    (《论语》〈八佾篇〉)这就仍然保留一条人神的通路,在体会中感受。孟子说:「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;知其性则知天矣。」(〈尽心〉)「尽心」是一种行动,而不是认知;通过行动来感受,体会更深刻。所以「天」不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34570585.html
  • 如实了知天台一乘圆顿

    空)虚出没。  我们说,生死。断除。实际上是颠倒互发之现象:不达诸法实相。如果顿觉不复颠倒,生死如暗,止观寂照,则生死全体大般涅槃:止:寂也。观:光也。——常寂灭光。生死成了假名字。“断除”成了戏论语...

    沈仁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5470749.html
  • 沈宗霖:〈生生、死死、生死:试论晚明士人面对生死的态度与方法〉

    重点在于解决“周文疲弊”、“礼坏乐崩”的文化秩序问题 ,对于生死等问题常用隐而不显、匿而不发的手法来表述之,如于《论语》中所述:  季路问事鬼神。子曰:“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?”曰:“敢问死。”曰:“未知...

    沈宗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5870753.html
  • 法句经与遗教三经

    有  定名,后经家约章立之,其章凡四十二。  这是把此经看成类似〔论语〕的形式,是释尊生前与弟子的  问答实录;因此,在文义方面,为适应根机的深浅广狭,而  有学理层次的大小顿渐。在篇章方面,总共集得...

    张火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0870799.html